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海燕策略研究中心

海燕策略研究中心

求知若渴 虚怀若谷——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2016级本科生刘佳政
作者:编辑:高亮审核:时间:2020-06-16点击:

个人简介:

刘佳政,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能源与动力工程1601班学生,山东泰安人。现已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方向为微电子芯片高效冷却技术与数值模拟。

学习成绩与综合测评排名专业第一,GPA 3.92/4.00,大学英语六级562分,连续三年获“国家奖学金”、“优秀团员”、“三好学生”,连续两年获学校“十大创新创业之星”、学院“创新创业先进个人”称号。曾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3项、省级二等奖1项。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Energy, IF=5.537)、EI论文1篇,目前1篇SCI论文将在修改后接收(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IF=6.395)。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SRF项目2项(1项为主持)。

一、成功可以有算法,行动才是真关键

因为早已向往进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习,深知数学对工程学科重要性的刘佳政在高考刚结束就去买了最新版的《高等数学》自学。那个暑假他没有像大部分其他同学那样选择旅行或休息,而是每天呆在家里按照高三的作息学习,先预习课本,再听网上的公开课视频,晚上做习题。大学开学的时候,他已经把《高等数学》的上册基本看完了。除了学习高等数学外,刘佳政每天早上会“早读”背诵单词和课文。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四级、六级、雅思、托福,现在已经背到了GRE,单是英文单词的笔记就有整整三本。在自习室里,他从大一开始就是最晚回寝室的一批同学,还因此结识了一群同样爱学习的朋友。虽然课业繁忙,但他从来不熬夜,每天晚上10:40熄灯后准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15一定起床,吃早饭,做早操,上早读,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

大一第一堂正式上课是微积分,微积分老师告诉同学们学好这门课的方法是“把所有课后习题做一遍全弄懂。”于是大一整整一年,只要课下一有时间,刘佳政一定在做数学题。“我真的全做完了。”到大二时候,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开放报名,刘佳政去参加。经过暑期短短两周的培训,他在比赛中获得了湖北省第39名(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这是从高中以来,他第一次在成绩上证明自己。“从那以后,我开始慢慢找回了信心。”

整个本科阶段,刘佳政的数学课成绩全部在93分以上,59门功课取得满绩,大学英语四级591分、六级562分。在本科前三年里,他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即便是过年,仍要预习一上午功课才肯回老家。关于做事,他推崇“阿甘精神”,并以稻盛和夫先生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无论做什么事情,最关键的是执行力。高考结束的假期我选择学习高等数学并严格执行计划,我做到了;我觉得规范作息很重要,我做到了;数学老师告诉每一位同学想学好微积分就把课后题全做一遍,我做到了;我觉得英文能力需要提高,计划每天背50个单词,我做到了。”刘佳政还总结了自己的“成功算法”:设定目标→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坚决执行,如此反复迭代循环,直至目标达成。“成功可以有算法,行动才是真关键”,他说。

图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编号0039

二、经历才会有成长,思考方能得进步

刘佳政在大一就参加了SRF项目,是2016年仅有的两支通过审核的大一队伍中的一员。和很多首次接触科研的同学一样,起初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以为参与科研就是给老师干活。在项目参与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科研的意义远非如此,开始主动向博士师兄师姐们请教。一开始师兄师姐讲什么他都听不懂,就在本子上记下来,有时间就拿出来仔细体会。学习与科研均需要大量时间的投入与积累。自从参加SRF项目起,为保证学习,刘佳政给自己的时间做了划分:一次只做一件事,学习时全心全意,科研时心无旁骛,要做就做好。本科四年里,对于在学习和科研两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刘佳政谈到两点经验:一是功夫重在平时;二是只花时间在最值得做的事情上:“我本科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学习,二是科研,其他什么也没做。”

经过大一、大二两年的实验积累,大二暑假刘佳政开始尝试写期刊论文。在指导老师牛文娟的建议下,他首先从撰写中文论文、参考英文文献入手。假期里他没有回家,而是每天去牛文娟老师办公室写论文,有问题就记下来,一天至少交流一次。晚上刘佳政会对一天的收获进行总结并反思,在第二天进行改进。牛文娟老师的勤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牛文娟老师中午不回家吃饭,因为家里孩子正是缠妈妈的年纪,回去了下午就没法来办公室工作,她在自己家装了摄像头,想孩子的时候就打开手机看一眼,然后继续工作。”这一举动让刘佳政很感慨,觉得自己要更努力。牛文娟老师教导他做科研一定要严谨认真,数据要真实可信,容不得半点的马虎。遇到不尽人意的实验结果,刘佳政就再去重新做实验,有时候一天在实验室连续工作17个小时。对于论文的撰写,他前前后后修改了数十遍,单是第一篇中文论文的修改稿就有12稿,每一稿都被牛文娟老师批注的密密麻麻,然后刘佳政再逐句逐字认真修改。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7月21日,以刘佳政为第一作者的期刊论文向杂志社投递。短短几天,论文由于格式问题被退回3次。刘佳政有些泄气,牛文娟老师鼓励他,和他一起修改,论文终于被送审。8月20日,审稿人给出审稿意见,大修,需要补很多实验,但只给两周时间。刘佳政再次加班加点,只用了一周多时间就补完了实验,又用了两天时间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并特意再次对照之前编辑的意见检查了格式,确保无误后提交。8月31日,论文正式接收(太阳能学报,EI)。

在经过短暂的兴奋之后,刘佳政马上开始着手自己的第一篇英文论文。这时候已经开学,每个周末,刘佳政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中做实验,累了就停下来整理实验数据。他盼着十月初的国庆节假期,因为假期里没有师兄师姐做实验,他可以用实验仪器一整天。也正是在国庆假期,他完成了论文中实验的大部分工作,“假期是弯道超车的绝佳时机”。由于前期的基础和良好的英文功底,刘佳政自感英文论文写起来得心应手,但牛文娟老师对论文初稿的点评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语言不地道,读起来内容不连贯,你先去多读一些英文文献,再好好想想怎么写吧。”一连几个月的时间里,刘佳政读了七八十篇文献,却一直没能找到头绪,每一版的修改稿在牛文娟老师看来都有很大问题。直到2018年12月初的一天,刘佳政偶然听到易宝军老师的一席话:“写论文重要的是前后的逻辑。一篇论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围绕论文最亮点的工作展开的有说服力的论证……”,他才恍然大悟,自己的论文之所以读起来不连贯,是因为自己把每一步的表征与分析孤立了,以为最后的结论是所有结果的简单叠加。他按照自己新梳理的思路去修改英文论文,果然让牛文娟老师很满意。为了让论文的语言更地道,牛文娟老师专门请外国语学院的刘座雄老师进行语言润色,刘佳政全程交流学习,受益匪浅。2019年1月7日晚,刘佳政的第一篇英文论文提交至系统。一个月后,论文审稿意见为小修,审稿人只提了2个问题。牛文娟老师让刘佳政反复推敲这2个问题和审稿人的用意,不可轻慢。刘佳政对这2个问题非常重视,回答也异常谨慎认真,仅回复意见就写了整整11页。2019年3月7日早上,他提交了论文修改稿。当天晚上八点,编辑发来贺信,论文被接收(Energy, IF=5.537)。

疫情在家的时间里,刘佳政在写毕业论文的同时仍在进行自己第二篇英文论文的撰写,希望将自己近两年在微波水热方向的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有过前两次论文撰写的经历,这一次他少了一些焦虑与苦恼,多了一份从容与自信,不变的是背后的执着与勤奋。论文进展非常顺利,2020年5月,3位审稿人回复意见,均是“小修后接收”(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IF=6.395)。毕业答辩结束后,刘佳政马上继续着手这篇论文的修改工作。谈起自己的科研经历,刘佳政有自己的体会。他觉得,做科研的目的是去探索未知,要有勇气、有担当,大胆猜想、敢于实践。成功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地付出与坚持;遇到困难在所难免,重要的是锲而不舍、迎难而上。经历才会有成长,思考方能得进步。

图论文投稿前的修改稿(部分)

图刘佳政在做实验

三、人生处处是考场,人生人人是我师

刘佳政在平时会刻意留心周围人的优点,遇到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就加以学习实践,尤其是教过他的老师们。他坦言,自己觉得学生的个人能力能够保证学习效果的下限,但一个好的老师能决定学习效果的上限。

在袁巧霞教授的《工程热力学》课堂中,刘佳政总是问题最多的那位同学,下课后经常追着袁巧霞教授再给自己讲讲不明白的地方,袁巧霞教授从未觉得厌烦,很多次讨论完问题已经过去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在《工程热力学》的结业考试中,刘佳政觉得自己发挥的不是很好,请求袁巧霞教授在批卷时留心一下自己的错题,在假期留校期间去请教。袁巧霞教授非常用心地把刘佳政的错题记下来,挨个给他讲了一遍,还鼓励他继续努力:“佳政,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尽力就好”。每次想起袁巧霞教授的话,刘佳政都非常感动:“袁教授的话总是既有温度又有分量”。袁巧霞教授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了刘佳政,在他与周围人的交流过程中,总是尽力以袁巧霞教授作为自己的榜样:耐心,包容,体谅。

晏水平教授是能动专业《能源导论》课程的任课老师,上课不用课本,也不要求同学们看教材,却能把知识面铺得很广。他只用几节课的时间就把课程的大纲梳理了一遍,然后就开始给同学们着重讲碳捕集与封存领域的研究,使同学们在上课的时候就对这一领域的前沿有所了解。刘佳政悄悄把这种方法记在了心里,并总结为“先建森林,后建树木”。在保研面试时,一位老师让刘佳政谈谈自己对生物质利用技术的看法。刘佳政马上想到了晏水平教授的这种方法,在叙述时既整体叙述了自己的认识,又重点突出了自己参与过的工作,让面试老师非常赞赏。艾平教授和易宝军副教授非常重视同学们对工程实际的了解与实践。在《沼气工程课程设计》中,艾平教授特意取材于自己曾经接手过的真实案例,让同学们从真正一线工程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规划设计。易宝军副教授会在课堂上同学们状态不佳时穿插一些看似与课程无关的小故事,比如‘山西产的煤和新疆的煤到底有什么区别’‘××大学刚买的一台很贵的仪器可以用来做什么事情’……这些贴近生活的案例,拉近了书本知识与现实应用的距离。刘佳政把这种理论结合实际方法应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主讲《传热学》的王永江副教授长于理论分析与建模计算,在上课时不用PPT、不开电脑,每次上课前总是提前40分钟到教室板书整整四大黑板,遇到重点的公式一定会带着同学们一起推导,被能动的同学们尊称为“劳动模范”。王永江副教授严谨的作风让刘佳政非常佩服,经常去办公室请教,从书本问题到领域前沿,从待人接物到为人处世,刘佳政向王永江副教授学到了很多。正是由于王永江副教授,刘佳政发现了自己对传热学的浓厚兴趣,并将其作为自己读研期间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谈起自己学习过的老师、同学们,刘佳政觉得自己能够遇到这么多优秀人,很幸运、很感恩。他说,向优秀的人看齐是一种捷径,但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检验;虽说别人的成功不可复制,但方法却有迹可循。只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时刻保持谦逊的学习心态,就能够不断进步。人生处处是考场,人生人人是我师。

寄语:达到一流的水准需要一流的执行力与学习力。希望学弟学妹们对细节与点滴小事心存敬畏,不断学习、不断思考,胸怀理想、牢记使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做一个有主见、有温度、有价值的人!

图刘佳政在毕业论文示范答辩现场

审核人:张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