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建设工作,围绕作物、畜禽、水产、园艺等农业领域,解决智慧决策、智慧生产、智慧管理、 智慧服务的解决方案”。8月30日,在工程楼A111,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暑期事业发展研讨会暨科研团队建设与发展交流会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丁幼春教授充满信心地向全体教职工描绘了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研究方向的未来发展。
丁幼春教授作专题报告
自今年上半年以来,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引领谋划团队建设,赋能事业发展,先后进行专题调研座谈、召开青年教师学术交流会、出台《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实施办法》,逐步勾勒出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的打造路径,其中,油菜机械化生产、柑橘机械化生产、水稻与水生蔬菜机械化生产、畜禽与水产工程、禽蛋检测、农业生物质增值化技术与装备等6支重点建设团队和机械设计与先进制造、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等2支重点培育团队纳入首批“施工图”中。
本次交流会既是新时期学院科研团队布局的“发布会”,更是学院基于建构“学术共同体”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研讨会。会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朱明教授等6个重点技术与装备研究团队的负责人和核心成员逐一踏上讲台,14场专题报告依次精彩呈现,研究基础、机遇挑战、脉络构架、未来规划……,观点相互碰撞,思想彼此启发,“十四五”怎么干,在相互学习交流、碰撞启发中,蓝图已露端倪。
朱明教授作专题汇报
院长廖庆喜教授宣布了重点建设科研团队和重点培育科研团队的人员组成,对各团队负责人和执行负责人进行了任命,并就科研团队的整体布局、认定标准、发展目标、运行管理、资源条件保障以及团队、负责人和成员的责权利问题进行了阐释。
廖庆喜指出,新时期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事业发展已呈现出“六个转变”的阶段性特征,即学科建设从关注学科“有没有”向水平“强不强”转变、师资队伍从关注教师“够不够”向队伍“优不优”转变、人才培养从关注专业“办不办”向质量“好不好”转变、科学研究从关注项目平台“大不大”向成果“亮不亮”转变、国际交流从关注出国“出没出”向合作“实不实”转变、社会服务从关注服务“做不做”向影响“认不认”转变。他认为,推进科研团队建设,是实现新时期学院事业发展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应对科研组织模式和科技评价改革、落实学校二级单位目标绩效考核改革的迫切需要。
廖庆喜院长作会议总结
对于团队如何建设,廖庆喜表示,学院办大学,团队建设是基础。实现“教师人人进团队”后,学院将强化传统科研优势,布局新兴研究领域,聚焦重点发展方向,以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卓越师资队伍、产出标志性科技成果为整体目标,通过有组织性的卓越研究计划布局、有影响力的重大科研成果培育、有层次性的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推进“领军人才-重点团队-项目平台-成果奖励-社会影响”一体化。他希望各团队成员继续秉承“共担、共治、共建、共享”的理念,主动融入团队、积极服务团队、全面支撑团队,团结拼搏,争创一流。
学院党委书记张拥军在总结发言中用“十个一”对科研团队建设发展进行了“指标式”设计,分别是建成一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争取一批重点科研项目、发表一批高水平论文、鉴定一批科研成果、编写一部学术专著、转化一批科技成果、举办一场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培育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连接一批重点行业企业、争取一个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他希望各团队成员主动担当挑起担子,真融入、真出力、真贡献,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围绕“争取大项目、形成大合力、培育大成果、产生大绩效”,对照并细化“十个一”目标,形成各自的目标规划和工作任务。
张拥军书记总结发言
他建议各团队成员在个人发展中着重把握好个人与团队、团队与学院、当前与长远这“三对关系”,在科学研究中坚持产业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这“三个导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融入团队建设,跟踪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瞄准行业产业面临的问题,适时快速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
最后,张拥军表示,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在团队中汲取营养、快速成长、快乐成长,每个团队都能成为学院人才、成果和产出的重要孵化器。他号召全院教职工以此次团队建设与发展交流会为新的起点,开启职业生涯发展的新征程,保持旺盛斗志,增压提速,突破难点,为学院事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作者:王贤波
审核:徐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