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习近平同志深刻洞察到这一论断精髓,多次通过与青年学生座谈、回信等形式论述了实践在青少年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阐释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的育人观,鼓励青少年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锻炼成长。综观习近平同志关于实践育人的系列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对于指导青少年成长具有宝贵价值。
一、习近平同志关于实践育人系列论述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同志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先后十余次与青年座谈、给青年群体回信,从方法、目的、要求等不同侧面论述了青年为什么要在实践中成才、如何在实践中成才,构成了习近平同志的实践育人观,具有如下鲜明特征:
一是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强调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要学以致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二是突出个人实践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热心公益的“奉献行”相结合。习近平同志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是当代青年的际遇和机缘,勉励青年“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希望当代青年“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2014年5月4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习近平同志再次谈到当代青年是“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全过程参与者,“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同时,习近平同志还多次给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保定学院等高校志愿者回信,肯定他们坚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正确成长方向,指出当代青年要“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三是高度重视劳动实践。习近平同志青年时期曾经在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村度过了7年的插队生活,期间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扛200斤麦子走十里山路不换肩”,被村民们誉为“好后生”。他多次以亲身经历指出劳动实践是宝贵的人生财富,是成长和进步的起始,引导青少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勉励青少年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优良品格,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要“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二、习近平同志关于实践育人系列论述的时代价值
当代青年成长于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庭教育较为宠爱的环境下,他们既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竞争意识、理性态度和表现欲望,又具有个人发展功利化、责任意识淡化、实践能力弱化、劳动能力退化等特点。站在促进青年健康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角度,习近平同志的实践育人观紧贴当代青年群体特点和成长需要,内涵深刻,价值宝贵,具有以下方面的教育意义:
一是紧扣当代青年重视书本知识学习、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学习特点,有助于引导青年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青年群体围绕“考什么就学什么”的指挥棒,重视向书本学习,忽略向实践学习;重视向专家教师学习,忽略向人民群众学习,最终形成的后果就是坐而论道能够“头头是道”,应用实践则“一筹莫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这一背景下,引导青年群体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强调两个都要学、学以致用,才能够“增益其所不能”,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二是紧扣当代青年个体意识强烈、集体意识淡化的行为取向,有助于引导青年更好地实现家国统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急速发展带来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体系变革导致原有价值体系解体,在核心价值观尚未完全培育成熟并被全社会积极践行的背景下,青年群体行为特点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重视个人发展、轻视社会责任、淡漠国家利益的倾向。迫切需要引导当代青年认识到国家和时代发展给青年带来的际遇和机缘,认识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内在统一的家国情怀,融入时代发展洪流来寻找人生坐标,在“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收获精彩人生。
三是紧扣当代青年成长条件优越、劳动技能不足的成长背景,有助于引导青年更好地实现体劳结合。“4-2-1”的倒金字塔式家庭结构导致作为独生子女的“80后”、“90后”青年一代身上承载着父辈和祖辈全部的关爱,与他们祖、父辈成长时经历的劳动锻炼不同,当代青年劳动习惯有待养成、劳动技能较为匮乏,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也较为淡漠。这既不利于他们身心素质全面发展,也不利于青年群体和整个民族的长远发展。引导青年加强劳动实践,养成爱劳动的优良品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传承民族优良品德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实践育人系列论述的具体行动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任务,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实践育人观的深刻内涵,积极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努力提升育人工作成效。
一是结合第一课堂,引导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成长。 “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一直是我国优秀的教育思想传统。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作为高等农业院校,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秉持“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校训精神,始终重视专业实践教育,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在深入基层中获取知识,在田间地头边增长才干,确实做到学农、爱农、知农、为农。近年来,学校着力推进“四个转变”,即实现从以政治教育为主向专业、素质教育的转变,从以计划组织为主到项目招募运作的转变,从以运动式、自愿式为主到基地化、目标化的转变,从以感知教育为主到就业见习、服务社会教育的转变,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服务社会的本领。
二是围绕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在公益实践中成长。“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是进步的起点,更是成长的试金石。广大青年在参与志愿活动、积极服务他人、无私奉献社会的同时也提高了人的能力、磨练着自己的意志、荡涤着自己的心灵。
近年,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立足行业特色,紧紧围绕“三农”发展,扎实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形成了浓厚的志愿者文化,赢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广泛赞誉。去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长期在西部山区开展支教的 “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对他们走进西部、走进农村,用知识和爱心热情服务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感到欣慰,对他们勇敢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表示赞赏,对他们坚守的服务事业提出殷切期望。
三是依托“三爱教育”,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成长。“三爱”教育是培养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锤炼意志品格的重要抓手。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科研助研、宿舍楼栋值班、卫生保洁、校园巡逻等勤工助学活动,开展节约水电、爱惜粮食等珍惜劳动成果教育活动,强化大学生“爱劳动”的意志品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同志关于实践育人系列论述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让我们勇于承担起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撑。
文字来源:校团委